广告 BI 第一步,从告别手动拉数据开始(丰俭由人版)
6/12/2025
对于许多做广告投放的朋友来说,每天最头疼的事情之一,可能就是从各个广告平台(例如 Facebook、Google、TikTok)手动下载报表,再吭哧吭哧地合并成一张大表。这个过程不仅繁琐,还容易出错。大家的梦想,可能都是拥有一个能自动更新、一目了然的 BI 看板。
要实现这个小目标,第一步就是搞定数据的自动化拉取。但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
有的朋友可能因为公司资质或者风控问题,没法申请官方的 API;有的则是技术上不太熟悉,不知道从何下手。这篇文章,就是想和大家聊聊自动化拉取数据的几种常见方法,希望能帮大家少走些弯路。
自动化拉取数据的几条路
方法一:直接用现成的 MMP 消耗工具拉取
如果你觉得从零开始太麻烦,而且预算也比较宽裕,那么可以考虑使用 MMP(三方归因平台),比如大家熟悉的 Appsflyer。它们通常会提供数据聚合的功能。
它的好处显而易见:省事儿。数据维度非常丰富,不仅有媒体平台上的花费、展示、点击,甚至连后端的转化数据都给你准备好了,完全不需要自己再去做数据拼接,可以说是开箱即用。
但缺点也同样突出。首先是贵,这个功能通常是 MMP 服务里最贵的几个附加项之一。其次是慢,数据更新频率一般是 4 小时一次,还可能有些延迟,对于需要实时看数据的业务场景就不太合适了。
所以,这种方式比较适合那些预算充足,主要目标是出个聚合报表,对数据实时性要求不高的朋友。
方法二:硬核派的选择 —— 申请官方 Marketing API
如果你想要最全面、最原始的数据,那直接跟媒体平台申请 Marketing API(MKT API)就是不二之选。
走这条路,你能拿到所有最细颗粒度的数据,从投放到受众再到创意,应有尽有。灵活性也是最高的,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定制怎么拉、拉什么、数据存成什么样。毕竟是官方数据源,准确性和及时性都有保障。
当然,想走通这条路并不容易。首先,申请流程就可能很繁琐,需要公司资质审核、技术评估什么的,耗时比较长。拿到 API 后,还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去对接开发、解析数据、做 ETL,这是一项技术活。而且,平台的 API 还会时不时更新,你得一直有人力去维护。最后,如果 API 用得不规范,调用频率太高,还可能被平台风控,得不偿失。
这条路适合那些家底厚、有自己技术团队,并且对数据深度和定制化有很高要求的公司。
方法三:聪明地「外包」—— 使用第三方 API 工具
如果觉得申请官方 API 太重,自己从零开始又太难,可以考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用一些第三方的 API 工具,比如 Windsor.ai、AdsPolar 这类。
这类工具最大的优点就是方便。它们已经把各个平台的 API 都封装好了,你不需要去研究每个平台的接口文档,直接调用它们提供好的 API 就行,有的甚至提供可视化界面,开发难度大大降低,能帮你快速把 BI 系统搭起来。
当然,这也是有代价的。首先,这是付费服务,长期用下来也是一笔开销。其次,你能拿到的数据范围受限于这些第三方工具的集成程度,不一定有官方 API 那么全。虽然这些工具会尽量帮你规避风险,但你的账户还是通过它们去调用 API,理论上依然存在一些风控风险。最后,你的数据稳定性和质量也依赖于第三方服务的靠谱程度。
这种方案非常适合那些技术资源有限、预算不多,但又想快速搭建 BI 系统,对数据深度有一定要求但不是特别极致的公司。
方法四:高阶玩法 —— 解耦 MKT API 和投放应用
这是一种更安全、也更复杂的玩法,特别适合那些对风控极其敏感的朋友。
我们以 Facebook 为例来说明。核心思路是,不直接用你正在投广告的那个账户(或者说 BM)去申请和调用 API,而是用一个独立的、干净的应用来获取授权。
这样做的好处是,API 调用的风险和你的主投放账户隔离开了。万一 API 调用出了什么问题,也不会直接影响到你正在跑的广告。通过 Facebook Login 的方式,你可以给这个应用授予 ads_read 权限,一样可以拿到 MKT API 能给的所有数据,权限上没有损失。
这种方案的缺点也很明显:开发耗时,理解成本高。你需要对 Facebook 复杂的授权、角色和权限体系有比较深入的了解,整个开发过程会比直接用 API 要复杂,后期的维护同样不能少。
这条路适合那些对数据安全和风险控制有洁癖(白量),同时也具备较强开发能力的企业。
无论选哪条路,这些步骤都少不了
不管你最后选择了哪种自动化拉取方案,真正要把数据用起来,都得经历一个 ETL(抽取、转换、加载)的过程。这听起来很技术,但说白了就是下面这几件事:
1. 先搞清楚:从哪儿来到哪儿去
动工之前,先得想明白两件事:
一是要整合哪些平台的数据?(比如 Facebook, Google Ads, TikTok 等等)。
二是你希望这些处理好的数据最终放在哪里?是你们自己的数据库,还是某个 BI 工具里。
2. 数据抽取:把数据弄出来
这是第一步。如果你用的是 API 方案,那通常就是用代码(比如 Python)去调用接口。
如果某个平台实在没有 API,或者 API 不好用,那下策就是写爬虫去抓网页数据,但这么做一定要注意平台的政策和法律风险。
还有一种情况是,平台支持手动导出 CSV 或 Excel,那你可以写个脚本(比如用 Selenium)来模拟人的操作,自动登录、点击、下载,也算是一种自动化。
3. 数据转换:让数据变得可用
从各个平台拉下来的原始数据,就像一堆没经过处理的食材,乱七八糟,没法直接「下锅」。
你需要对它们进行「清洗」和「标准化」。比如,去除重复的数据,处理空值,修正错误的格式。更重要的是,把不同平台叫法不同的东西统一起来。
例如,Facebook 的数据里叫「花费(Spend)」,到了 Google Ads 里可能就叫「成本(Cost)」,你需要把它们统一成一个指标,比如都叫「Cost」,这样才能放在一起比较。有时候还需要根据分析的维度,比如按天、按广告系列,把数据做一些汇总计算。
4. 数据加载:把处理好的数据「喂」给系统
数据清洗转换好之后,就可以把它加载到目的地了。可以是一个正经的数据库(比如 MySQL, PostgreSQL),如果数据量特别大,可能需要数据仓库(比如 ADB, Snowflake, BigQuery)。
然后,你的 BI 工具(像 Tableau, Power BI, Metabase 等)就可以直接连接到这些地方,开始做可视化分析了。
5. 自动化调度:让它每天自己跑起来
最后一步,就是让整个流程实现全自动。你可以使用专业的 ETL 工具(比如 Apache Airflow)来编排和调度你的数据任务,设置它每天凌晨自动运行。
如果流程比较简单,也可以直接在服务器上用 Cron Job(Linux)或者任务计划程序(Windows)定时执行你的脚本就行。
现在流行的云函数(比如 AWS Lambda)也是个不错的选择,更轻量,也省去了管理服务器的麻烦。
一些好用的工具和技术
在这个过程中,你可能会用到各种工具。简单来说:
- 编程语言:Python 是绝大多数人的首选,因为它有非常强大的「武器库」。用
requests
库来调用 API,用pandas
库来处理数据,用sqlalchemy
来跟数据库打交道,都非常方便。 - 数据库/数据仓库:如果数据量不大,常见的 PostgreSQL 或者 MySQL 就足够了。如果数据量是海量的,那最好还是考虑 Snowflake, BigQuery 这类专业的数据仓库,如果有条件可以参考我们后续会分享的流批一体数据架构方案。
- ETL/调度:Apache Airflow 是这个领域的王者,功能强大但学习曲线也比较陡。如果想找个更现代、更 Pythonic 的替代品,可以看看 Dagster 或者 Prefect。
- BI 工具:商业世界里,Tableau 和 Power BI 是当之无愧的巨头。如果想找免费又好用的开源工具,Metabase 和 Superset 是非常不错的选择,社区也很活跃。
- 云服务:AWS,Google Cloud,Azure 这三巨头,或者国内的阿里云,火山引擎等产品都能提供你需要的所有计算、存储和数据库服务,怎么选看你自己的技术栈和偏好。
总结一下
聊了这么多,到底该选哪条路呢?说白了,没有最好的,只有最合适的。你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决定:
你的技术团队实力如何?预算有多少?对数据的时效性和全面性要求有多高?以及你对风险的容忍度有多大?
给个简单的建议:
- 如果你是刚起步,或者技术力量比较薄弱,可以先试试第三方 API 工具。先快速把 BI 系统跑起来,看看效果,也能帮助你理清自己的真实需求。
- 如果你们有不错的开发能力,也追求数据的完整性,那就一步步去攻克官方的 MKT API。虽然前期投入大,但长远看是值得的。
- 如果你们对数据安全和账户风控看得比什么都重,那就研究一下解耦 API 和投放应用的方案。
不管怎么选,都建议大家从小处着手,先实现一个小目标,然后不断迭代优化。搭建自动化的数据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,它是一个需要根据业务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的长期过程。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。